查看原文
其他

李庆明:我们充满劳绩,何以诗意栖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優教育 Author 李庆明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我们充满劳绩,何以诗意栖居?

原创|李庆明

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優教育


工作之余追求和享受诗意的生活,关键在于从生计、劳作等带来的种种烦恼中超拔出来,实现暂时的“隐退”。从“八小时以外”赢得的人生诗意足可反哺和丰盈我们“八小时以内”的职业劳动,人生的“劳绩”与“诗意”之间的紧张与对峙才得以最终解决。


李庆明:做根“会思想的芦苇”不容易——一个校长的哲学阅读档案

生活因艺术而幸福,人生因艺术而完整




拥有一个梦幻般的诗意人生,是每个人的喁喁期待。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绘的景象让人艳羡不已:把劳作与写作、读书与游历、体验与梦想融为一体,使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弥漫诗意。阅读不只是读书,还读森林山川、阴阳昏晓、四时移易;谛听不只听天籁之声,还听思想的心声和神秘的跫音;踽踽独行,却与天地之气、亿万心灵息息相通;崇尚简单,过着清贫的素食生活,却拥有精神的富足与惬意……我国的梁启超、朱光潜、丰子恺、宗白华、李泽厚等也不遗余力地倡导过这种“艺术化生存”之道。


当然,要真正实现这一梦想,实非易事。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一生的劳作始终伴随黑格尔所说“否定物的严肃、痛苦、容忍和劳作”,面临的种种压力之大不言而喻,何以“诗意栖居”?这会不会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乌托邦?


人的生存时空分“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也即我们常说的“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之外”。它们之间的关系非三言两语能道尽。不过,至少在闲暇时间里寻求诗意栖居应该是完全有可能的。也许正因为劳动时间的相对局促与紧张,我们才有更强烈的冲动与渴望去尽享闲暇时间里的一切。商友敬先生生前曾赠送给我一本他主编的《现代教师读本·生活情趣卷》,书中遴选了数十位中外名家有关生活情趣的美文佳作,当我们读完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冯友兰的《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朱光潜的《“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阿兰·德伯顿的《伊壁鸠鲁的快乐清单》、王世襄的《生活就是艺术》等脍炙人口的名篇,总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原来生活也可以如此营造得富有诗意!




我儿时就对艺术非常着迷,小学曾考上当年红极一时的市“小红花”艺术团,刚上初中不久还差点考上南京艺术学院的“预科”,而且还是当时南通市声音的唯一候选人,虽然因故未能录取,但儿童时代受过滋养和培育的“艺术细胞”却在后来的日常生计、职业生涯中不可遏制地“扩散”开来。我自己上课或指导年轻教师上课,一直把有没有艺术味作为衡量好课的不容妥协的原则。办学二十年间,也格外重视艺术教育,特别是执掌的深圳“央校”(即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就曾诞生过许多堪称一流的艺术社团。与此同时,我也特别倡导教师拥有艺术情调的生活,时不时让教师欣赏电影大片,每学期都要搞一次教师的才艺展示,每一年都会组织教师去观赏中外顶尖艺术家的音乐盛会……


工作之余追求和享受诗意的生活,关键在于从生计、劳作等带来的种种烦恼中超拔出来,实现暂时的“隐退”——这种“隐退”可以远离喧嚣也可以隐于闹市,寻求心灵的静谧与安顿,从而以“无所为而为”甚至“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立场,进入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由时空,从事各类休闲和各种高雅的活动,让我们的精神开出异彩缤纷的花朵。我觉得以下几点都不妨一试。




一曰审美游戏。


忙里忙外,终得一闲,就可以尽情游玩。荷兰哲学家胡伊青加认为人本身就是“游戏者”,好玩乃男女老少共通的天性。清代大学者兼大玩家李渔写过一本《闲情偶寄》,涉及日常生活领域里的修容、居室、器玩、饮食、花卉、颐养等现象,内容极为丰富,被林语堂称为“中国生活艺术的指南”。中国人充满艺术情调的生活游戏源远流长,包括角力(如角抵、相扑、拔河、斗禽等)、竞技(如投射、球戏、秋千、毽子等)、斗智(围棋、象棋、七巧板、九连环等)、猜射(如射覆、藏钩、谜语等)、博戏(骰子、骨牌、纸牌等)等,不一而足,虽有糟粕,但难掩其绚烂多姿矣。教师在劳作之余,择善而从,悠游其中,足可怡情养性。




二曰艺术欣赏。


艺术本是自由意识的显现,教师最寻常也最能涵育身心的当然是艺术欣赏了。中外经典诗词曲赋、歌舞戏剧、书画雕刻、园林建筑、工艺美术、影视大片等等,多有涉猎,也可以深究其中之一门,入其堂奥,钩沉探幽,自成一套得天独厚的鉴赏趣味与风格,当然,如若能更进一层,吟诗作赋,挥毫泼墨,登台献艺,从事艺术的创造,展示个人的艺术天赋与才能,当然更会令自身的艺术生活更加充盈缤纷诗意。特别是如今影视业十分发达,加之它又是一门综合艺术,人类的各种艺术——建筑、文学、绘画、雕塑、舞蹈、音乐、戏剧等都经过光影的熔炼在这里汇合。欣赏中外经典影视作品犹如欣赏火山爆发,那是一种将纷繁复杂的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融为一体的宏伟壮阔的感受和体验,一种整个心理世界的摩娑激荡与和谐运动,在这里,理性与情感、记忆与想象、感知与思维、推理与直觉、观察与创造、道德与审美、知识与信念等相互交织、水乳交融。因此,我希望教师多看电影,就像王小波当年在美国痴看电影一样,好电影会让我们走向博大精深!




三曰读书取乐。


正规的读书当然重要,但如果把读书变成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与娱乐,岂非快事?休闲式读书别有胜境:首先,它私人的事情。正如朱熹所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朱熹:《朱子语类》卷119)其次,它可以“不求甚解”。邓拓在《燕山夜话》中说不求甚解就是讲会意,不必固执一点,咬文嚼字,杜甫说的“读书难字过”、培根说的“书有宜囫囵吞枣者”,都是这个意思。总之,读书应当抱持一种平常心态,反能渐入佳境。再次,它不必刻意强调“有用”。“好玩”“有趣”即可。“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如此,它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阅读,因为它是无用的。”(夏尔·丹齐格:《为什么读书——毫无用处的万能文学手册》,第291-29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这和庄子是所说的“无用之用”异曲同工,强调的是一种阅读的审美主义立场。最后,它可在悠然自得的文人雅集中释放心声。“以文会友”是我国文人的一大传统,教育者也是传承这一文化的有生力量,一得空闲,三五知己聚首绿郊山野,或雅舍书阁,沐风听涛,观月赏花,抚琴品茗,吟诗作对,抒发豪情,这样的私人聚会是怎样的雅兴与格调?!




四曰诗意冥想。


也即学会哲学致思,真正的哲学是体用不二,而且富有诗意的。孔子说“道不远人”,诺瓦利斯说“哲学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就是这个意思。教师在烦劳操持之余,若能以一颗平常心,一如乡人安之若素地栖居大地,倾听天籁的无声言说,启动一往情深而又清幽旷远的哲理运思,他就能够抵达人生的澄明之境,这就是哲学的诗性魅力所在!


五曰率性任真。教师是重要的公共角色,自有其职业的角色诉求。但教师也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在这里,教师大可放下为师者的面具,学一点魏晋风度,自由自在,率性任真,乃至忽忘形骸。你看《世说新语》里的晋人之美,充盈着自然主义和艺术主义的精神。你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那更是晋人简约玄澹、超然绝俗之美的绝妙写照。这样高扬个性的风采与神韵,难道不值得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尽情效法?


我相信,从“八小时以外”赢得的人生诗意足可反哺和丰盈我们“八小时以内”的职业劳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自由时间——无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于是它作为这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26页)它让我们的职业劳作逐渐升华为无愧于人的本性的“自由劳动”和“自我实现”,升华为我所说的“寓教于艺”的“艺术化教育”或“审美化教育”。(拙作:《寓教于艺——走向新艺术教育》,《教育研究与评论》2018年第6期)只有这样,人生的“劳绩”与“诗意”之间的紧张与对峙才得以最终解决。


来源| 摘编自《我们充满劳绩,何以诗意栖居——说说教师的“艺术化生存”》,《江苏教育》2020年第14期


李庆明:做根“会思想的芦苇”不容易——一个校长的哲学阅读档案
李庆明:在孩子的心灵播撒高贵的精神种子
李庆明:为全民写作探路——写作的四大“法宝”
朱永新:幸福完整的美育——艺术教育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的艺术教育——生活因艺术而幸福,人生因艺术而完整
......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下)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